按照我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中层干部的学法用法意识和能力,8月21日下午,我院邀请海淀区人民法 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到院开展普法讲座。我院各部门及北规弘都院百余名中层干部参加。讲座由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主持。法官围绕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结合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真实案例,详细讲解了酒驾醉驾、打架斗殴、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严重后果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张晓昕同志在总结时提出,这次普法讲座内容翔实、案例生动,增强了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对建设法治单位、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要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要积极传播法治理念,带动更多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探索加强市规划院、市测绘院两院业务工作领域的协同合作。8月13日下午,由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刘虹、市测绘院党委书记包宏放书记带领,市规划院土地所党支部、市测绘院调查监测部党支部联合开展了题为“党建引领聚合力,创新赋能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前往中关村科学城永丰产业园区开展参观学习。市规划院总经济师陈景,市测绘院副院长吴军及相关处室同志一同参加。 活动伊始,全体人员走进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该馆以“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为主题,系统展现海淀区历史变迁、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蓝图。在讲解员引导下,大家先后参观“走进海淀”“新型城市”“预见未来”三大主题展区,详细了解高精尖产业与空间要素保障的发展现状,并现场体验裸眼3D、数字沙盘、全息空气屏等前沿技术,围绕高精尖产业未来趋势及规划研究的支撑作用展开热烈研讨。 参观结束后,两个党支部分别介绍了支部建设与党建工作情况,并围绕北京市产业用地用房实施利用规划研究、国土调查监测技术标准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互动交流。刘虹书记与包宏放书记结合工作实际,就两院未来协同发力方向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共建共进的合作期望。随后,全体人员前往永丰产业园区内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现代制造技术产业园、中国航发航材院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城市新兴产业组织与空间形态发展趋势进行专题探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学习与座谈交流,让全体党员对两院在调查监测、产业用地研究等领域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城市产业发展及空间形态形成了更直观的感知,进一步深化了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下一步,两个党支部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协同合作,探索党建与业务共建新模式,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服务首都土地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城市发展方式转变。7月30日院乡村所、村镇中心、总工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村镇专委会联合举办北规学术月专场学术活动。邀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张强作“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专题讲座。院总经济师陈景主持本次学术活动。本次讲座也是院土地乡村学部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张强教授长期从事城乡关系与农村经济研究,本次讲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期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城乡融合发展是北京市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首都乡村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三个议题进行系统阐释。张强在讲座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优化现代城市体系的关键任务,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北京作为超大城市,要重点关注“逆城市化”和“分散化”发展趋势,并从空间、资源、规制三个层面提出了首都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与会人员就乡村规划实施、集体产业发展、风貌管控等实际问题与张强进行了深入交流。我院将依托专家资源,积极发挥智库优势,持续为推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启示、思路和有力的规划技术支持。
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承办,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为主题的中国人口学会2025年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我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王良就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口发展实证研究做交流发言。本次年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汇聚了全国各地人口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等约1700人参会。年会共设置63场分论坛,涵盖人口学科发展、生育支持、银发经济、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协同实践等人口学全维度议题。会上,我院数字中心王良同志受邀参加“空间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并作题为“人口结构转型下的0-3岁托育需求时空演化与预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实证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分析了北京市托育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契合了本次年会关于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为优化托育服务布局、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会议期间,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此次参会展示了我院在人口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为我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数字技术赋能人口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
近日,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体规划处组织,我院总体规划所牵头编制的《北京市绿道系统高质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绿道指南》)正式印发。《绿道指南》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23—2035年)》,通过引导全市绿道建设与城市功能紧密融合、指导营造一系列切实提升市民体验的绿道使用新场景,成为服务我市绿道高质量建设的“小百科”和面向群众和管理者的绘本式“工具书”。《绿道指南》编制坚持问需使用者、联动新场景,技术团队实地调研了朝阳绿道等近20余处现场,与骑行爱好者、徒步爱好者座谈,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绿道相关技术文件近30个。在内容方面,构建“5-4-3-19”的整体框架,紧扣安全性、连通性、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5方面目标,结合管理主体划分城镇休闲、滨水游憩、山区森林和社区绿道4类,针对规划、建设、管理3个阶段,形成19个典型场景并进一步细化为70项任务、140个提升改造要点。针对绿道断点多、配套少等现状问题,形成“看图识问题—对标找答案”的“解决方案库”;面向绿道多元化使用需求,形成一系列增强市民体验、激发消费活力的“好点子”和“好做法”。为便于查询使用,《绿道指南》提供了按部门、事项、情景3种索引查询方式,成果图示丰富、文字简洁,力求做到实用、易用、好用。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深耕绿道规划建设与城市功能、新消费场景融合激发的相关工作,为京华绿道更好服务市民所需、更好提升城市活力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委托我院联合北规弘都院开展了《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奖励机制及第二批轨道微中心研究》。该课题已于今年7月24日顺利通过中期专家评审。会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轨道交通处主持,北京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周楠森等五位专家参与评审。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重大项目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市园林绿化局、昌平区政府、朝阳区政府、京投 公司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的有关处室和分局等相关部门参加了会议。我院项目组对课题中期成果进行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北京市轨道一体化专项指标投放管理办法》的制定背景、内容要点。随后,昌平区新龙泽站、昌平区生命谷站、朝阳区广渠东路站(28号线车辆段)三个试点项目的规划团队分别汇报了一体化规划方案及指标申请情况。与会专家及各部门代表展开质询讨论,形成了最终评审意见。本次工作中取得的相关成果,注重政策创新与实施抓手双重谋划、以公共政策为引领,多次征求有关部门及各区意见,推动了新一批轨道微中心成为一体化实施重点。课题研究突出先行先试、政策闭环,同步孵化试点项目,充分验证政策实施可行性。专家及参会部门一致认为,专项指标的推出能够切实激发市区部门、多元主体开展轨道一体化工作的积极性,3个试点项目充分展现了政策激励作用。下阶段,我院将积极落实轨道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技术统筹平台优势,持续跟踪专项指标投放效果、试点项目实施进展、轨道微中心建设成效,不断提高轨道一体化规划研究水平,持续发挥对政府部门决策的支撑作用,为站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7月26日下午,市规划院“托起明天”青年规划人才培训班结业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讲堂举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晓冬出席并讲话,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刘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分别讲话。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人事处、详细规划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市规划院相关领导出席结业式。 “托起明天”青年规划人才培训班结业式现场刘虹在讲话中代表院党委对75名学员圆满完成培训表示祝贺,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课程、师资、组织上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全体学员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提高政治能力,筑牢理论根基,坚持常态化学习行动自觉,坚守规划初心,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二是要聚焦“小切口”,推动成果转化,将调研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让规划更好惠及民生;三是要锤炼严实作风,践行实干担当,做好调查研究,早日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石晓冬在讲话中强调,结业不是征程的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希望学员返岗后将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规划事业发展的扎实成效:一是坚持学以致用,以广博视野引领规划实践,打破思维定式,把培训中汲取的新理念、新方法有机融入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全过程,做到知行合一;二是永葆学习热情,以持续学习驱动专业精进,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使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紧跟首都规划建设所需;三是强化责任担当,以过硬作风确保善作善成,始终怀揣“托起首都规划明天”的使命感,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挺膺担当。 石晓冬同志讲话 刘虹同志讲话结业式开始前,6个学习实践小组围绕土地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城市更新、安全韧性、智慧规划以及城市治理等方面,分别汇报了调研成果,严金明同志进行了点评,认为成果表现为三个“精”,一是精准选题,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二是精诚合作,学员团队协作、集思广益;三是精美制作,汇报材料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美观。结业式上播放了由学员精心创作剪辑的视频《托起明天·托举未来》。培训班班长何闽、副班长张鑫向院党委赠送了学员自行创意设计、众筹制作的纪念模型——由一枚枚承载学员政治素养和学习信念的“星立方”搭建而成的“精神丰碑”。结业式最后,与会嘉宾向8位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结业式在75名学员深情高唱院歌《托起明天》中圆满结束。 培训班向院党委赠送纪念模型 与会嘉宾向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全体学员深情高唱院歌《托起明天》至此,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课程培训和分组调研圆满落下帷幕,下阶段培训班学员将紧密围绕院中心工作,将所学所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承担参与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推动学用结合走实走深,以工作实绩检验学习成效,以“托举”的使命担当,赴“明天”的事业征程,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20日至21日,我院成功举办了2025年业务交流大会。大会以“更新·革新·创新”为主题,聚焦城市更新、规划革新和技术创新三大方面,开展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分享和研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受邀为大会致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院党委副书记、总规划师(兼)院长石晓冬以“城市变革与规划院改革”为题做引导发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党委书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徐逸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城市设计》副主编杨滔分别围绕韧性城市、城市更新、首都经济发展、时空智能驱动等主题为大会做主旨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陈宇琳,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院长、研究院杨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副院长刘瑜分别围绕非正规居住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地理大数据应用范式等为主题做专题报告。大会还设置了“更新与实施”“更新与转型”“创新与探索”3个主题单元,精选18个代表性技术报告,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院在规划编制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工作方式、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与积极探索。我院党委书记刘虹等院领导分别主持了大会各环节,部分参会嘉宾和院领导进行了项目点评。首都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处室的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在委大数据中心的支持下本次大会还向全委进行了内部直播,机关各处室、各分局和委属各单位在线上参会。今年的业务交流大会正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意义重大。我院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提升规划实践和理论水平,在推动提高首都城市发展质量的新征程上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