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推荐报送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的公示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评选工作,现将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研究创新团队推荐报送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其他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员1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相关专项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110000400709406D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张晓昕、张朝晖、李翔、黄晓春、张嫱、穆修帆、孟德娟、王文成、王威、刘宗明、何毅文、王雪妍、梁颖、王善梅、王竹宁公示时间:2025年10月31日—2025年11月6日如有异议,请将意见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反馈至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研究创新团队联系人:李翔,联系电话010-60109081 特此公示。
按照自然资源部规划援疆工作整体部署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安排,9月14日-18日,我院副院长白劲宇带领详细规划所相关同志,赴和田、喀什两地参加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的规划援疆工作南疆地区专题调研。调研组由部空间规划局相关处室、部规划研究中心、新疆自然资源厅、清华大学、清华同衡、北京市规划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中心的领导专家组成,通过实地调研和部门座谈,重点针对和田、喀什两地的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城市风貌、更新保护、实施管理等内容开展规划评估,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为规划援疆相关工作提供支撑。后续,我院作为对口援建城市的规划技术单位,将持续支撑好自然资源部规划援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和田市等南疆地区的技术支持与专家交流,为提高当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北京力量。
9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学科研实践合作交流研讨会”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党支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党支部联合共建活动”在我院举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党委副书记袁琳,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系副主任王英、黄鹤,系党支部书记唐燕,系主任助理、市规划院更新所副所长陈宇琳,以及规划系相关教师携近20名本研学生参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院党委书记刘虹、党委副书记张晓昕、副院长廖正昕、总经济师陈景、总规划师吕海虹,以及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石晓冬首先回顾了从“梁陈方案”到“大北京研究”等一系列由清华教师推动的首都规划实践。他指出,近年来双方通过教学、科研、实践、挂职等多元渠道不断深化互动,合作迈入新阶段。展望未来,希望我院和清华继续携手,双向奔赴,共绘首都规划新篇章。张悦引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党委书记左川老师的话,指出一所高校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与所在城市的规划实践息息相关。面对城乡规划硕士培养逐步专业化的趋势,他希望规划院能持续为清华提供来自行业一线的真实声音,推动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在随后举行的联合教学实践启动仪式上,王英、唐燕老师先后介绍了清华大学城乡规划硕士专业实践和本科《规划管理实习》教学安排,人事处处长李洪波代表规划院接收来院实训的同学。 双方还围绕由院牵头开设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首都规划实践》开展教学研讨。院总工办主任周乐汇报课程总体框架,相关处所负责人依次汇报了各讲筹备进展。清华参会教师相继发言,与我院教学团队就学情画像、知识模块、授课形式与案例遴选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共同细化教学方案。 在挂职交流环节,陈宇琳就在规划院挂职经历汇报了三点体会:一是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住房规划和门头沟等项目,深化对北京市情的了解;二是通过调研、座谈、评审多维沉浸,系统理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三是挂职锻炼进一步坚定“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的学术航向。院更新所所长王崇烈代表接收单位反馈表示,陈老师在挂职期间,以国际前沿的学术视野、系统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严谨科学的调查方法,为更新所“开了一扇学术之门、架了一座理论之桥、拓了一条研究之路”。随后,双方围绕联合教学、专硕培养、教师科研实践与挂职轮训等议题,共商长效机制,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 在总结发言中,武廷海表示,清华与市规自委、市规划院的合作源远流长,本次系所党支部共建活动让传统再续新篇。他期待双方在北京市首都空间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院系人才培养、支部共建等多层次、多维度持续深化合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清华规划力量。刘虹指出,本次活动将课程建设与党建活动深度结合,很好地践行了“两融合两促进”的理念。清华依托干部挂职、学生实习等教学创新,拓展了院校协同的广度和深度。面对行业和人才“双转型”的新需求,希望双方进一步用好党建与业务融合平台,为首都规划建设持续赋能。
2025年8月28日至31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规划的价值与作为”为主题,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次召开的规划建设领域全国性学术盛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行业使命。北规院及北规院弘都院积极参与本届年会,在学术交流、成果展示、行业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积极参与,彰显专业影响力北规院及北规弘都院深度参与了年会的各项活动。共有21人次作为特邀嘉宾、会议主持或论文宣讲人,参与了包括“面向更新与治理的详细规划焕新”“面向国际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韧性提升”“城市水文化传承与水务治理”等在内的16场不同类型学术会议,分享北京经验,贡献专业智慧。在学术成果方面,两院共有31篇论文入选年会论文集,其中6篇进行专题会议宣讲,7篇进行墙报展示,研究成果获得了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二、承办专题会议,引领行业前沿探讨两院共承办 “多维统筹视角下的立体城市规划实践”“项目谋划与规划实施创新”“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三场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聚焦行业前沿与热点问题,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一是“多维统筹视角下的立体城市规划实践”研讨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汇聚院士、大师等顶尖专家,从立体城市设计、安全韧性、政策法规、智慧管理等多元视角,探讨了超大城市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未来城市立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 “项目谋划与规划实施创新”研讨会,直面规划落地难题,聚焦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规划实施的新技术与新经验,探讨如何以规划思维赋能项目全周期管理,促进“规划图”向“实景图”高效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研讨会,立足人民城市理念,深入探讨了城市更新中推进空间适儿化改造的技术方法和实践路径。会议提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儿童”到“全龄”、从“加法”到“乘法”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儿童友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激活城市活力的乘数效应,展现了规划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三、荣获行业嘉奖,展现科技实力在年会的“荣誉时刻”颁奖仪式上,北规院获得多项殊荣,体现了我院在城市规划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石晓冬院长、赵丹同志分别荣获2023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创新科技奖和青年科技奖。我院牵头完成的《超大城市韧性城市规划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三个项目荣获三等奖。这些荣誉是对我院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度肯定。四、总结与收获本次年会是一次凝聚共识、启迪思想、引领未来的行业盛会。通过参会,北规院及北规弘都院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成功展示了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更新、立体城市、项目谋划、儿童友好、韧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最新实践成果。同时,通过与全国同行的深入交流,广泛汲取了各地先进经验,拓展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此次参会对于我院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院将认真消化吸收年会成果,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学习交流的收获转化为推动首都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继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规划实施路径,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8月18日至22日,院人事处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此次培训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与新职工需求,课程涵盖专业学习、实地调研、制度讲解等多个环节,共有来自院内各部门及下属北规弘都院的51名新员工参加。培训伊始,院领导班子与新员工见面,对大家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以《北规院·第一课》为主题,围绕“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从职能定位、组织架构出发,并结合规划转型、科技引领、规划实施、改革创新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我院的发展方向,帮助大家快速建立整体认知。院党委书记刘虹以“做新时代的好干部”为题;从我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切入,强调新员工在职业成长中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并寄语大家“系好廉洁自律的第一粒扣子,走稳职场每一步”。刘虹还与新员工们共唱院歌《托起明天》,歌声中饱含归属感与对未来的期待。在培训中,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伍毅敏、首都所工程师石闻、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分别讲解首都规划、核心区规划、副中心规划,帮助新员工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数字中心梁弘、崔浩分别介绍了“城律UrbanBeats”国土空间大数据计算平台的应用实践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拓展了新员工的行业视野。总体所李翔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成长心得;名城所李明扬则带来“常识——北规院规划师应该知道的北京与规划”的主题交流,帮助新员工夯实专业基础。学员们实地调研走访了槐房再生水厂、北京规划展览馆、城市副中心自行车专用路、行政办公区、院新业务楼及副中心“三大建筑”等地。在规划展览馆,新员工将课堂所学与展示内容相互印证,对室内课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工作坊中,通过模拟规划实操,直观体会了规划工作的过程,加深了对各专业协同与城市发展的认识。院职能部门及团委向新员工介绍了各部门职责及业务对接流程;相关制度培训涵盖保密安全、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等内容,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岗位。此次岗前培训为新员工全面了解院情、明确后续提升方向、开启职业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编制处组织,我院市政规划所牵头编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热能供热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工作细则》),经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5年7月28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工作细则》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实施为指引,依据地热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城市副中心实践,全面梳理了地热能供热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工作细则》共十七条,适用于副中心及拓展区范围内地热能供热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核心内容包括:明确分布式与区域能源站的建设条件及地埋孔(地热井)布设要求;细化规划编制、矿业权出让、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各阶段的部门职责和审批流程;规范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用于地埋孔布设并要求恢复或调整方案;同时明确建设安全质量监管、成果数据纳管及运行评估机制,形成制度化、闭环化的管理体系。下一步,我院会持续跟踪该工作细则的实施情况,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副中心示范标杆。坚持实施导向,主动担当、加强联动,高效协同推进地热能供热项目建设,完善监督评估机制。重点关注地热能供热项目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衔接关系,做好项目运行状况评估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后续进一步加强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推动市级层面制度创新,形成高效、规范的管理审批机制。
8月2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指导,北京交通工程学会主办的2025青年人才托举学术沙龙成功在北京成功举办(线上)。我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许丹丹作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参会并作学术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晓磊、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孙立山、作为特邀嘉宾参会。会上,许丹丹作“基于多源数据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评估技术方法探索”报告,从时空大数据与新技术的角度,介绍了我院在都市圈规划与评估技术方面的工作实践。会上,大家对技术与业务积极提问,针对“当前行业发展挑战”、“大数据在规划领域的精度提升”、“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沙龙进一步加深了我院与高校的技术探讨,促进了我院与北京市科协等科技团体的积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