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给我院及北规弘都院责任规划师发来感谢信,充分肯定了丰台区总责任规划师团队及04、12、16、20单元的责任规划师为疫情精准防控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为筑牢基层“防疫线”、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丰台区大力推动全域网格化管理工作。自2022年10月上旬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丰台规自分局的组织下,责任规划师牵头完成了丰台全域305.5平方公里社区网格化数字平台搭建工作。由我院及北规弘都院组成的院丰台责师团队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在地服务双重优势,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体系搭建,经过充分调研、数据整理、多轮校对、反复修正,明确了04、12、16、20单元社区管理网格边界,形成了“一图五册”成果,并由总责师团队对全区26个街镇的3568个管理网格进行整合汇总,在较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工作,获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高度认可,帮助基层管理人员实现“一图知全貌、数据了然于胸”,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与紧急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信息平台支撑,为下一步丰台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院丰台责师团队将以更高的热情、更严谨的作风继续履行“小蜜丰”职责,为花开盛世、丰宜福台,加快推动南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近日,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给我院及北规弘都院责任规划师发来感谢信,充分肯定了丰台区总责任规划师团队及04、12、16、20单元的责任规划师为疫情精准防控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为筑牢基层“防疫线”、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丰台区大力推动全域网格化管理工作。自2022年10月上旬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丰台规自分局的组织下,责任规划师牵头完成了丰台全域305.5平方公里社区网格化数字平台搭建工作。由我院及北规弘都院组成的院丰台责师团队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在地服务双重优势,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体系搭建,经过充分调研、数据整理、多轮校对、反复修正,明确了04、12、16、20单元社区管理网格边界,形成了“一图五册”成果,并由总责师团队对全区26个街镇的3568个管理网格进行整合汇总,在较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工作,获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高度认可,帮助基层管理人员实现“一图知全貌、数据了然于胸”,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与紧急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信息平台支撑,为下一步丰台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院丰台责师团队将以更高的热情、更严谨的作风继续履行“小蜜丰”职责,为花开盛世、丰宜福台,加快推动南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我院一直注重结合实际工作,以首善标准抓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培养高水平人才,畅通建言献策通道,牢记规划人的职责使命,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发挥规划力量。近期,我院6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市、区会议并建言献策。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市规划院副院长 正高级工程师 路林路林一直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工作,此次作为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通州代表团的代表参会,在尹力书记到通州代表团参加大会报告审议的会议上,就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建言献策,建议在功能上进一步加强主副协同、在机制上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以协同发展来推动和保障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路林接受记者采访,就韧性城市建设提出“应尽快推进出台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韧性城市应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在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城市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平衡安全因素,要更加注重平灾结合”的建议,就轨道微中心建设提出“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加强轨道微中心的建设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功能和规模整合,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意见。同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加强平灾结合的建议》。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常务委员市规划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师、北规弘都院总规划师 正高级工程师 许槟许槟在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首都城乡法定规划和存量更新研究的规划师,在本次会议期间她就“推进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提出建议,“北京先期启动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强化国土空间的保障支撑作用,通过三地国土空间工作底图的拼合对接,充分发挥空间协同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整体性管控和系统性协调的保障作用,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功能要素嵌套、空间发展权利、部门职能协同等工作,为首都都市圈规划提供专项规划保障。”在记者会上,围绕城市更新方面提出建议,“要进一步推进落实微观层面的具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使百姓通过高品质的医院、学校、养老驿站、一刻钟便民服务站等等具体城市更新项目场景,获得宜居体验,感受美好生活。”西城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市规划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师、总工程师办公室(《北京规划建设》编辑部)主任 正高级工程师 周乐周乐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社区生活环境、运动游戏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关于提升西城区儿童成长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的建议》。同时,在月坛代表团内做了重点发言,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对实施核心区控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责任规划师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西城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市规划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师、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正高级工程师 冯斐菲冯斐菲长期深耕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规划公众参与工作,在西城区十五届政协第二次会议上,代表无党派人士做了题目为《关于完善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修缮机制的建议》的发言,提出关于完善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修缮机制的建议,她认为,要集合各方力量建立完善的材料研发、生产、供应体系,要系统建立传统技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要优化现有的招投标模式,要制定集合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同时,还提出了《推进西城区安心通学路建设》的提案。东城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市规划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 高级工程师 赵幸赵幸长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规划公众参与工作,在政协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提出《在生活性商街环境整治中治理机制设计先行》《试点建设气候适应型社区》《胡同不停车治理与精细化提升同步立项实施》共三条提案,并在讨论组内进行重点发言,围绕东城区城市建设与治理中的软硬结合、近远结合、居安思危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通州区第七届政协委员市规划院城市副中心规划所副所长 正高级工程师 李秀伟李秀伟主要从事北京市和城市副中心重大规划编制及研究工作,在政协北京市通州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文化旅游区辐射带动作用的提案》,提出了加快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统筹谋划、提升环球主题公园主题内容的可持续更新力、推动环球周边业态发展和丰富游客消费形式等建议。同时,对通州区政府工作报告、通州区政协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在界别会议中做了发言,对进一步增强副中心功能发展、加强城乡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我院代表、委员们发挥专业所长,担当作为,为首都规划建设,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更好的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持续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2023年1月17日,我院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加活动的有我院院长石晓冬、副院长何芩、总规划师王引、总经济师陈景及院乡村所、总工办和所属企业北规弘都院的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原院长王向荣、副院长姚朋、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及有关人员。我院与北林大园林学院在首都园林绿化、浅山区保护规划、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规划等项目中开展过诸多合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是以双方的长期合作为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城乡人居环境营造、城市更新、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协同创新的新起点,更好发挥双方在技术、科研、平台、资源方面的优势,建立新型院校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技术交流与科技创新。我院与园林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围绕首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重点工作,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重大战略,共建智库平台,建立院校沟通合作联动机制,在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共同服务生态建设、双向进行人才培养、合力推进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更好的服务首都规划建设,共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国际一流、城乡一体的首都基础设施体系,2023年1月16日上午,我院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市政总院)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旨在围绕首都规划“一张蓝图”,从具体项目、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整合两单位力量,汇集全局性、战略性思考,研判现实性、民生性问题,为高质量实施首都规划蓝图提供科学、经济、有效、落地的规划实施决策支撑服务。出席签约仪式的有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市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院科技委副总规划师高扬,北京市政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江涛,副总经理马树田及两院有关部门负责人。 石晓冬代表市规划院发言表示,基于双方长期服务首都建设的良好基础,双方的战略合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二是要加强战略合作,围绕国家、首都、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共同设立和申报课题,共同开展研究、建言献策,助力政府科学决策,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三是要促进学术交流,搭建交流互鉴平台,汇聚双方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加强多层次多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共同提高规划设计技术水平,共同开拓业务工作。 刘江涛代表市市政总院发言表示,作为在各自领域人才优势、技术能力突出的单位,双方历史沿革一脉相承,共同服务首都城市建设由来已久,发展理念高度一致,业务链条优势互补,合作成效亮点纷呈。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长远发展方向,一是精诚合作,打造服务首都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打通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链条业务拓展渠道,不断提升前期的规划策划能力、后期的设计运营能力。二是做强智库,汇聚双方科技力量、信息资源、数字数据等创新要素,聚焦韧性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践行城市发展新理念,丰富城市建设新思路,探索城市治理新方法。三是培养人才,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共担科研课题、共建研究中心、交叉派遣学习等多种方式,为共同的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双方一致认为,在新时代、新格局中,两院携手共进,必将进一步提升“让城市更美好”的能力;双方共创共赢,必将打造出更多首善标准的卓越力作更好服务国计民生与首都发展。
『国际规划研究专班』 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国际动态搜集、国际对标研究和国际交流的工作团队,于2019年5月6日正式成立。国际专班从机制创新入手,将常态化的国际研究和相关动态搜集工作作为北京市规划院智库建设的重点,积极服务社会各界对国际规划研究前沿资讯的需求,不断探索国际交流的疆界。国际专班以院内现有的组织架构为基础,设立了“条块结合、所组融合”的组织架构,专班小组命名为“火花组”,由综合组、亚澳组、美洲组、欧非组及信息中心、交通、市政等各 “情报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组成。国际专班形成的成果体系是在国际动态跟进和信息平台搭建的基础上,开展地域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进而形成各种研究产品,同时对外通过会议组织、举办讲座和国际交流,扩大辐射度和国际影响力。【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是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建立的研究小组,旨在追踪世界前沿、推广国际经验,深入比较北京和其他国际大城市规划实践,为规划师和各级政府部门服务,关注领域涵盖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所有方面,是专班对外发声的一扇窗口。观察站致力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流的分析总结,自2016年推出以来,已完成近180余篇,年均更新30余篇,在业界已经打出了品牌。
今年是我院进入事业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为促进学术交流,提升业务水平,我院首次举办北规学术月活动。在总工办的精心组织和科技委各学部、各业务所、各规划研究中心和专班,以及北规弘都院的鼎立支持下,2022年北规学术月于7月底圆满收官。本届学术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仅有我院和北规弘都院的年度交流大会、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我院青年规划师论坛暨演讲比赛,还以专题讲座、研讨沙龙、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举办了二十场学术活动,内容涉及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策划、商圈发展、规划历史、智慧城市、公共艺术、老龄友好、碳中和、水管理、都市圈、社区圈等多个领域,京内外数位知名专家学者受邀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月里,我们聆听了业界大咖的精彩报告,分享了优秀项目的丰硕成果,见证了设计大赛的激烈比拼,欣赏了规划论坛的动情演讲。学术月里,我们还走进一个个“课堂”,从百年历史到智慧未来,从国际都市到田野乡村,从哲学思辨到理论摸索,从方法研究到路径探寻,从技术手段到艺术手法,从成果应用到实践总结,我们在全时空多角度广领域的学习中,悟道、参法、理术、明器。学术月是北规人的一场学术盛宴,相信大家一定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们带着满满的能量继续前行,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著:[加]雷恩·托马斯(Ren Thomas )[意]卢卡·贝托里尼(Luca Bertolini)组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简介:本书以学习TOD 经验为目标,基于TOD实施的现状和障碍,分析了规划人员在实践中的互动情况,总结了当前TOD政策学习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书围绕11个案例,提出了TOD 实施的关键成功要素(16个CSF),并将其用于荷兰两个城市研究的应用转化,阐述了差异背景下政策移植的关键所在。此后,本书通过总结TOD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公平性TOD(eTOD)的发展策略。本书为 TOD经验的本土化提供了启示。目录:序译者序中文版序言第1章 TOD理念概要1.1 什么是TOD ?城市为什么采用TOD ?/ 0021.2 为了实施TOD,城市和地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0071.3 TOD 实施所面临的阻碍 / 0091.3.1 区划和其他管理问题 / 0101.3.2 政策一致性与规划协调性 / 0111.3.3 成本 / 0121.3.4 公众的反对 / 0131.3.5 可支付住房的流失 / 0141.4 结论 / 0161.5 本书的结构 / 017参考文献 / 019第2章 政策学习:规划者如何互相学习2.1 从案例研究中学习 / 0252.1.1 个案对比和政策学习 / 0272.1.2 案例研究比较和案例交叉分析技术 / 0282.2 学习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 0312.2.1 TOD 理念的政策移植 / 0342.2.2 对政策移植的担忧 / 0352.3 从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 0372.3.1 选择案例促进学习 / 0372.3.2 去背景化和再背景化 / 0382.4 我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学到什么? / 040参考文献 / 041第3章 案例研究3.1 案例选择 / 0473.2 城市/地区概况 / 0493.3 元分析:去背景化 / 05 43.4 政策学习:再背景化 / 0613.4.1 识别短板 / 0623.4.2 克服短板 / 0663.5 政策理念/教训被移植了吗? / 0683.6 对本方法的思考 / 0723.7 结论 / 074参考文献 / 075第4章 持续性挑战和潜在解决办法:公平的TOD4.1 公平性挑战 / 0814.1.1 站点和廊道上的可支付住房减少 / 0814.1.2 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 / 0844.1.3 公平性问题需要公平的解决办法 / 0854.2 促进 加公平的TOD 发展理念的工具和策略 / 0864.2.1 评估交通投资的影响 / 0864.2.2 公共交通设施邻近地区房地产购买或持有情况 / 0874.2.3 应对可支付住房减少和地区经济下降的贷款与建设项目 / 0894.2.4 促进公平开发的规划法规 / 0914.2.5 应对公众反对意见:建立合作实践 / 0934.2.6 获得上级政府支持 / 0974.3 结论 / 099参考文献 / 099第5章 结语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相关要求,切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按照《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的工作谋划,科学有序做好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工作,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工作方案》的具体部署下,我院厘清思路、积极思考、主动建设,开展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建设研究。我院积极落实当前我国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整体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北京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具体工作部署,通过扎实的理论分析、全面的系统思考、严密的体系构建,夯实“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技术数据、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框架设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化应用,从而全面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如何建、怎么管、什么样、怎么用”的关键问题。1. 提出“一张图”顶层设计方案,建立“一张图”管理逻辑以规划单元、数据整合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一张图”统筹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空间单元+管控类型”的一张图框架概念及操作模式。项目成果不仅深化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理论内涵,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立提供了简洁、直观、操作性强的数据管理逻辑,而且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传导与刚性管控、指标验证与实施监督等实际应用场景,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的空间模式。2. 提升“一张图”数据治理能力,形成刚性管控基本依据通过面向各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从规划编制的视角,全面梳理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分区规划一张图、详细规划一张图、镇村规划一张图、专项规划一张图以及区级、特定地区、重点功能区规划一张图等方面,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搭建,夯实“一张图”基础数据资源。3. 优化“一张图”技术标准体系,保障“一张图”统一协调以“一张图”框架设计工作成果为依据,结合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建设前期工作,深度研判现行技术标准之间,以及与国家层面相关标准之间的对照融合关系,按照规划分类标准、数据库标准、制图标准、规划传导空间单元标准的技术标准逻辑,形成了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技术标准体系。4. 推进“一张图”平台应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智慧化探索了轻量化、开发化、可生长、可迭代的“一张图”平台研发路径,研发了数据资源管理、数据资源发布、计算分析评价的通用性技术,以“编、审、批、督、评”等各类业务场景为驱动,满足全院、全委、区级和重点地区的应用需求的同时,推进平台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