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约与小院公约:长效维护机制的建立

日期:2022-10-25 16:55:26

一、社区公约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城市规划的重点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向城市建成区更新问题转移,规划的实施必须获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自 1987 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起,行政型社区逐步转型为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政府管理与公民自治相互配合的社区民主治理体系在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赋予公众参与的权力并使其主动履行该权力,培育社区治理能力并不断提升居民归属感与自豪感,发挥居民力量协作共建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成为责任规划师扎根社区、起到“上传下达”纽带作用的着力点。

北京老城历史街区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是邻里守望精神的承载体。大杂院里生活空间的交叠、胡同中公用空间的有限,造成停车无序、公共空间挤占、邻里协作欠佳等问题普遍存在。2015年,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依托,联合史家社区一起以“胡同茶馆”的形式推动居民制定《史家社区公约》。历时6个月,共计500余人次的参与,就文化传承、风貌保护、生活起居、服务管理、环境治安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大家一起制定出了23条行为准则、共计九百余字的中英文对照版《史家社区公约》。2018年,内务社区居委会、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通过五次讨论会,经过社区居民的群策群力,最后共同商讨出了20条社区公约、7条小巷公约和6条小院公约。

二、小院公约

在社区公约的基础上,结合居民自愿申请,团队选取了若干院落作为试点,针对院内问题编制小院(巷)公约。

形成的小院公约被制作为公约牌的制作安装入院。它不仅是行为准则的展示品,还承载了信息栏、通知收发袋的功能,实现了一物多用。居民对此予以高度认可,认为公约牌在小院环境整治与维护、 信息布告通知、邻里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切实作用。

同时,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携手社区共同策划了居民签约仪式、公约绘本、宣传画征集、宣传片制作等活动,发挥了公约的宣传影响力和长效约束力,让公约内容深入人心,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到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社区自治管理队伍中。

公约编制过以“胡同茶馆”讨论会模式,并以公共空间品质不佳、邻里缺乏协作等问题为导向,策划了不同主题的茶话会,发动居民参与讨论、建言献策,并调动居民专长,使得社区公约制定的全过程做到了居民“主动参与、主导撰写、自觉践行”。 项目得到了政府、居民、社会各方的广泛认可,也是责任规划师扎根社区,为做好物质空间改善而进行的软性文化培育,以此构建居民发声平台,为建立社区自治机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其复制推广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