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空间·向阳而生”朝阳区小微公共空间再生计划

日期:2022-10-26 16:48:50

小微公共空间面积微小,却承载着儿童嬉戏、老人健身、人们休憩交际等生活功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2019年到2021年间,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北京市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搭建平台,启动“微空间·向阳而生”朝阳区小微公共空间再生计划。

项目采用公开征集的方式,面向责任规划师和街乡、社区征集居民身边的小微公共空间问题和改造需求。来自21个街乡的社区/责任规划师共建团队一共提交50份空间提案,经过综合评审、实地调研、团队培力、公众投票、专家评比,常营、南磨房、小关、双井和太阳宫5处小微公共空间获得来自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的1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

在前期工作带动下,基层政府、责任规划师、社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多元主体协商共建,主动补齐实施经费、节约工程成本,实现落地改造。例如,常营乡福第社区楼间荒地改造为备受周边老人、儿童喜爱的“玫瑰童话花园”,场地占地面积约1380平方米,改造费用仅20万元,每平米造价仅140元左右。

同时,政府部门的协同在“微空间·向阳而生”的落地项目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街道政府动员施工单位、物业公司本着公益态度参与实施、维护,调配财政资金,补齐工程预算缺口,促成项目建设完工;另一方面,通过部门协作,责任规划师制度、社区伙伴计划等创新工作理念深度融合,园林、交通、水务、电力参与项目答疑、提供管理支持,落实场地内的废旧线杆拆除、植物移栽等需求,为项目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

项目以创造有地区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公共空间为抓手,充分利用公益基金撬动社会多元参与,借助公益基金,精准链接政府、市场及社会各类资源,通过提案筛选、团队培力、方案设计、方案评审、落地实施共五个阶段,孵化形成 “政府引领、社会出资、责师出智、居民共建”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实施新模式。

2020年10月,双井街道、太阳宫地区、小关街道、南磨房地区、常营乡5处体现参与式设计、大数据、儿童友好、适老化、无障碍等创新理念的小微空间实施完工,探索形成了“公共空间、公益基金、公开征集、公众参与”的“四公”工作方法,汇聚各方资源并带动其可持续投入,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改造前                                                                    改造后

设计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侯晓蕾老师团队供图



   

                                   改造前                                                                改造后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