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4-30 15:52:39
一、项目背景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的重要组成,定位为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高质量、高标准规划建设怀柔科学城,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及怀柔、密云两区政府共同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完成了《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以下简称“控规”)。2023年1月,控规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取得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批复。
怀柔科学城规划鸟瞰图
二、重要意义
作为特定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积极适应科学城发展特征及建设需求,立足长远、面向实施,以远控近细、刚弹结合为原则,对规划内容、管控方式、实施引导等进行了探索创新。
——兼顾整体性与系统性。明确城市总体框架,锚固关键功能节点,稳定空间布局形态,通过分区分级管控,为近期建设提供精细化引导,为中远期发展留足弹性空间。
——统筹长远性与落地性。协调中远期目标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为百年科学城的有机生长做好前瞻谋划,也为“十三五”“十四五”时期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应对矛盾性与复杂性。面向城与乡交错、城与生态交融、工业开发区与半城市化地区相伴的复杂本底,以及高点定位与薄弱基础的现实差距,统筹央地、院市、市区之间的多元诉求,以“陪伴式”规划方式协调解决实施难点。
——突出适应性与政策性。适应控规改革新要求,聚焦规模双控、城市更新、城乡统筹等重点难点问题,打破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思维,加强规划实施过程引导,探索制定了适应动态发展、有机生长的管控规则。
三、规划重点与技术创新
1、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源头优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的强度优势、首都生态涵养区的自然人文优势,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频共振,构建怀柔科学城的总体空间格局。
坚持与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相适应,明确了“尖端创新引领的世界知名科学中心、绿色创新引领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引领的宜居城市典范”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一芯聚核,怀密联动,一带润城,林田交融”的空间格局,传导上位规划并分解细化各空间单元、街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规划策略。
怀柔科学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2、紧密围绕“1+3”的核心框架,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高度融合的功能体系。
“1”是着力构筑亮丽生态底色,控规统筹区域山水形胜,构建基于巩固本底优势、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综合效益的生态格局,细化养山、活水、密林、富田的生态修复与保育策略,提出蓝绿空间比例保持60%(基于现状不减少)的规划目标。“3”是聚焦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个核心要素,通过构建完整科学创新链条,优化功能体系空间布局,支撑科学原始创新;通过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适应科研人员国际化、年轻化的群体特点和科研全时性工作要求;通过统筹城与乡、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重要节点与一般地区、地上与地下,打造创新功能体系完备、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基础设施支撑有力的百年科学城。
3、适应资源紧束、减量提质的转型发展新要求,探索制定了引导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迭代更新、激发城市活力、降低实施成本的规划“工具箱”。
在保障重点功能区建设和资源紧束的双重条件下,控规创新性提出通过设置“建筑规模弹性调控池”的方式,实现建筑规模按需供给、精准匹配,抓住城市更新长期性、渐进性的特点,以时间换空间,变一次性指标分解为分阶段弹性调配,并按照总量锁定、动态平衡的要求,同步设置调控池内建筑规模调入、调出规则及配套管理要求,在保证总量控制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了规划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规模弹性调控池”管理使用机制示意图
4、适应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科学城规划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提出了增强刚性传导和弹性适应能力的规则与策略,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立足保障科学创新链条的完整发展空间,将科研、设计研发、多功能和工业等功能集合形成“科学发展类”用地,在保障总规模占比的前提下,可在实施中根据科学发展需要,相互兼容、灵活调节细类用地比例,并通过设置多功能用地,为承载新兴功能预留条件。划出城市更新调控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引导区、建筑规模留白区、大科学装置提升预留控制区等四类“特定意图建设管控区”,细化制定规划引导和管控规则,引导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
“科学发展类”用地功能构成与布局要求
5、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建立了与科学联动、与城市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探索了提升非建设用地综合效益的规划方法,实现全要素城乡等值综合整治。
以科学田园为对象,控规提出了在资源底线约束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通过划设村庄有条件建设区的方式,保障村庄发展权益,为乡村有机融入科学交往和休闲游憩功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重视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实施过程引导,对各类非建设用地采用“用途+指标+空间引导+清单”的综合规划管理模式,划定农田连片区、生态林聚集区,在总量保护前提下,发挥腾挪空间的流量优势,引导逐步实现林田交融格局和生态资源整合。
“用途+指标+空间引导+清单”的综合规划管理模式
6、推动生态涵养区绿色可持续、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强化集约复合、经济适用的理念,探索了支持功能复合、融合建设、科学技术场景应用的规划策略。
建立区域统筹、内外联动、增减平衡的规划调配机制,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引导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建设;提出不同市政设施融合建设的正负面清单,引导有条件联合设置的设施融合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引导利用大科学装置余热为城市供热服务,建设余热利用先行示范区。
四、成果应用与实施效果
1、控规探索形成的“功能主导+规则引导”的联动机制,对功能区控规编制具有示范性,创新性提出的“建筑规模弹性调控池”“建筑规模留白区(动态留白区)”等作为重要理念在全市推广应用,并纳入北京市控规技术规则。
2、对于非建设空间的规划引导思路以及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对于生态复合型街区的控规编制具有探索实践和先行示范意义。
3、控规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要城市服务项目选址建设,保障了怀柔科学城的高质量起步;倡导和实践开放共享、融合互促的空间规划理念,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空间新形态已在起步区精彩呈现,“规划蓝图”已经走向“现实样板”。
怀柔科学城起步区规划效果图
怀柔科学城起步区实景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