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街区画像和分类管理规程

日期:2024-04-30 17:08:11

近年来,北京城市治理网格不断下沉,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有序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支撑精细治理的技术手段蓬勃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类数据方法深入刻画全市各类街区特征,发现城市中微观颗粒度的内在规律,诊断问题并优化规划治理策略,促进城市生命体的长效健康发展,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为此,市规自委组织开展本次工作,按照“市区互动、团队协同、社会共创”的方式,搭建了规划管理部门、基层政府、规划技术团队、数字技术团队、属地责任规划师等共研共编的合作平台,深度探索了“科技赋能规划”的技术方法与路径,系统性回答了四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街区画像?——构建规划管理与城市治理的特色空间单元体系

“街区”是北京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平台。充分借鉴互联网“用户画像”的思路,提出“街区画像”的概念,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在规划建设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多源数据交互、人工智能聚类和人机互动演进等方法,探索建立“标签体系构建-客群聚类分析-定向服务推送”的技术路线,系统构建1152个、覆盖3315平方公里的特色城乡街区体系,旨在精细感知空间使用特征、精准挖掘空间发展规律、精确制定空间治理策略,为支持规划科学决策、有序引导规划治理提供深度支撑。

二、如何给街区画像?——创新信息技术赋能规划的应用场景和方法路径

统筹政务数据、社会大数据、调查数据等30余项、100余条基础数据,促进规划建设、运营治理、行为体验的量化呈现。通过交互叠加与分析,深度刻画可识别、可感知的空间与人本属性内容,展现立体而有温度的街区全貌。系统构建了包括安全韧性、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在内的八维度、共29项、105个的三级标签体系。面向全市一千余个街区,逐一识别描述,形成全市以街区为颗粒度的体系性认知。

三、街区画像什么样?——智能聚类六大街区,分类提炼15条优质空间规律

通过机器无监督学习和反复迭代过程,对街区进行聚类,将全市街区分成乐享宜居、高能活力、多元开放、生态健康、创新高知和繁忙枢纽等六大类型。逐类选取有代表性的街区,开展责师人工对照校验,充分挖掘每类街区的特点和问题。针对四类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的街区,提取排名前50的“优质街区”,回归空间特征,甄别提炼了15条具有共性和可推广性的空间规律。

四、街区画像怎么用?——人机互动推送18条实施策略,完善详规管理闭环

加强人机互动的分类引领和综合施策,一方面,定位现状客群,实现规划服务的精准推送;另一方面,叠加规划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引导。落实首都功能,结合轨道引领、商圈建设、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依托地区特色物质资源基础,增强地区弹性适应能力。充分发挥画像指导控规编制“任务书”的作用,积极反馈和不断完善既有街区控规编管要求。

街区画像指标体系构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