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轨协同合念共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

日期:2024-04-30 21:41:33

为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支撑实现京津冀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站城一体的交通枢纽典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政府共同组织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规划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轴一带空间结构交汇处,区位优势突出,是集中体现副中心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三大特色的城市重点区域。位于规划区中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北京总规确定10大客运枢纽之一,是亚洲最大的全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呈现高密度、高耦合、高创新的复杂系统特点,工程实施难度大、技术创新性强。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站城融合效果图

自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到副中心站国际方案征集,再到项目施工及运营管理,方案编制深厚积淀达七年,立足城轨协同、合念共赢的发展理念,在概念设计、用地布局、建筑设计、车站设计、成本测算、实施模式、建设施工等多方面、多阶段,不断弥合、引领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实施为导向的详细规划编制全新探索和实践。

一是强化空间复合:高质量实现站城一体化设计。方案以枢纽旅客合理高效组织为出发点,开展综合交通仿真、出入口设计、地下换乘方案优化等工作,以城市为面解决车站的集中客流点,可有效支撑日均客流量百万人次规模。落实“阳光厅”设计理念,支撑保障地上“京帆”屋盖方案设计,系统性创新了防火分隔、人员疏散、防排烟等消防设计方法,实现32.5米深地下阳光直达。创新多路共享的进出站组织模式,规划布局16个枢纽落客区和22处垂直交通核,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平均换乘时间、与地面公交换乘时间平均不高于3分钟,与地面楼宇平均衔接时间不高于4分钟。

副中心站阳光厅理念设计效果图

二是引导功能融合:实现不同主体之间整体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站城一体地区,涉及国铁、地铁、政府、开发商等诸多权责主体,在利益诉求、管理模式、技术规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方案系统梳理总结一体化范围约25个相关权责主体诉求,以空间运营思路引导空间设计完善,深化开展权属划分、业态配比、资金测算等内容开展创新研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深度一级开发模式,聚焦工程实施和运营管理两个维度,细化研究城市空间三权(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界面,推进立体钉桩工作,形成清晰明确、高效合理的站城一体化地区权属边界划分模式。同时,精细化的要素管控与成果表达,在管控体系上形成77个管控要素,其中重点管控36个、弹性引导25个、参考建议16个。

三是促进时序契合:实现轨道与城市共同成长。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站城融合地区“用得到的”规划支撑。方案综合考虑上位规划、市场预期、工程限制条件等因素,提出以高品质空间为抓手,突出弹性包容,不断引导副中心站地区动态空间优化和持续活力发展。从前期论证、中期设计、后期实施三个阶段,方案按照定性、定象、定量、定价、定形逐层深化,有效衔接用地规划实施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工作程序与内容,在项目实施的全周期内发挥规划设计的协调与先导作用,形成阶段清晰、重点明确、技术完整的站城一体化地区实施路线图。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鸟瞰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