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日期:2024-06-01 09:40:54

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五年规划一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部署实施方案、配置资源要素、完善政策体系等的纲领性文件。既有的五年规划在非建设空间内侧重耕地保护,在建设空间内关注规模管控,本轮五年规划首次立足履行“两统一”职责定位,更加聚焦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规则的深化制定,更加聚焦自然资源资产权益实现的关键政策制度改革,助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十四五”时期的实施。

项目特点如下:

1. “总量”固根本,强调全要素闭环管理,明确田、林、水、建各要素间规模联动关系

总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判断。面向现状耕地规模不足、要素规模调整有待加强统筹的挑战,本规划在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基础上,首次统筹了田、建、园林、未利用地的规模关系,明确了“增田、控建、调园林、优未利用地”的战略导向。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腾退用地优先用于耕地保护、支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园林地;加强未利用地闭合管控,因地制宜探索整治复耕与生态修复方式等具体策略。

全域全要素统筹示意图


2.“格局”强预期,深化冲突要素的空间转换规则,建立流量指标的空间配置要求

“格局”是规划学科核心问题。总规与分区规划批复以来,以“两线三区”为主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已基本稳定,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重组任务已基本明确,但冲突要素的空间转换规则和流量指标的空间配置要求仍有待深化。规划重点深化并提出三大空间实施规则,包括田、林、水冲突要素的空间转换规则,实施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空间管控规则,以及增减挂钩的流量指标空间配置规则等规则要求。

3.“制度”利长远,推动各类要素的计划联动,深化关键领域的法规与标准建设

制度是依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保障。规划突出加强各类土地资源利用计划的联动管理,搭建了土地储备、建设用地供应、城市更新、拆违腾退等各类计划统筹联动的实施机制,推动各项计划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切实增强土地要素对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突出法制保障,转变过去以政策为主的土地管理模式,系统构建了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法规和标准体系。

计划联动管理体系


2022年,该规划的发布实施为深入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截至“十四五”中期,规划有力指导了田林保护与转换、增减挂钩、制度建设等多项工作,并将继续推动北京全域全要素系统治理,为支持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功能格局优化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