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14 12:33:20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因暴雨积水灾害频发,政府和市民对城镇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是开展上述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为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我院联合规划设计、科研、运行管理等多家单位共同研编了地方标准《城镇排水防涝系统数学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DB11/T 2074-2022)(以下简称《规程》),并已于2022年12月29日发布实施。
二、主要内容
1、构建全流程技术方法
针对模型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模型构建及测试、模型率定与验证、模型应用及成果编制各环节,构建完整的数学模型技术应用框架和方法流程,为规划设计人员更加规范和科学的使用模型技术提供指导和依据。
图1 数学模型技术应用框架和方法流程
2、研究适宜方法和参数
立足北京市,在吸收国外排水防涝模型先进应用经验的基础上,与北京本地水文、地质、降雨和排水规律紧密结合,研究适宜方法和参数,满足模型技术本地化的使用需求。
从模型的组成成分出发,针对降雨产流、汇流、管渠(河道)水动力、地表漫溢和漫流过程,遵循北京城市水文基本规律,研究提出适宜方法和参数区间。结合北京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经验,针对典型海绵源头设施类型,形成模型推荐方法及参数,支撑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和“蓝、绿、灰”多种措施综合效益评价。
图2 本地化的模型方法及参数
3、优化管网系统设计方法
统筹市政和水利设计暴雨及雨型,提出应用于排水防涝规划设计的模型设计降雨构建方法,从洪涝统筹的目标出发,研究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模型校核标准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图3 模型平台支撑管网优化设计
4、构建分级分类应用场景
结合我市水务行业多年的模型实践经验,研究提出三种类型的模型架构和应用方法,适应不同层级城市规划和不同类型项目的使用需求,为模型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规划、设计不同阶段和模型应用目的,结合北京排水防涝系统特点,划分框架模型、概化模型和详细模型,三种模型类型和应用层级,从宏观到微观,聚焦应用范围逐步缩小,模型对象的详细程度逐步增加,适应不同场景的模型应用需求。
图4 三种类型的模型架构和实践应用
本《规程》获得2024年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