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克捷 赵怡婷等著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为促进北京城市立体可持续发展,探索地上与地下协同发展模式,我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结合北京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探索立体城市发展的系统范式,对地下空间规划技术与方法、地下空间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地下空间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地下空间新技术应用前景以及地下空间体制机制建设等展开了系统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设想,形成涵盖系统规划、生态安全、历史保护、轨道一体化建设、城市更新发展、工程技术保障、法规制度建设七个版块的学术著作,对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跨学科研究,促进城市空间的立体拓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序 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演进,城市化率已近70%,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功能集聚,对于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的发展方式已经从水平扩张,转变为严格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存量更新发展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体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构建高效、便捷的紧凑型城市的重要途径。本书以地下空间作为立体城市的切入点,从生态、安全、人文、经济、工程等不同的视角,整合地上、地表和地下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立体城市规划方法体系。首先针对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体系构建和基本路径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论述;在此之后,改变工程建设为先的传统思路,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城市地质条件和科学评估作为立体城市建设的首要考量因素;再从城市历史保护、轨道交通一体化、城市更新和社会需求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结合实践和案例比较开展重点问题的深入解析;最后回归到工程技术和法律制度保障。本书广泛涉及地质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施工技术、遥感测绘、法学、政策研究以及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是从城市视角开展地下空间跨学科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 录【版块一 规划体系与方法】生态文明时代超大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利用规划方法与实践(石晓冬 赵怡婷 吴克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思路与重点(吴克捷 赵怡婷)京沪两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比较(吴克捷 赵怡婷)空间多维利用,构建紧凑之城——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吴克捷 赵怡婷)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特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赵怡婷 吴克捷)基于多因子的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资源潜力量化评价——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赵怡婷) 【版块二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地下空间规划全要素生态地质评估方法探索(赵怡婷 吴克捷 何静 周圆心)透视地球,助力城市“深”展(何静 周圆心)国外地下空间最新理念研究(赵怡婷 吴克捷 孟令君)“向地下要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地下空间发展纵览(赵怡婷)“SUB-URBAN”欧洲十二城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研究(上)——北部六城(赵怡婷 孟令君)“SUB-URBAN”欧洲十二城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研究(下)——南部六城(赵怡婷 吴克捷) 【版块三 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北京老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赵怡婷 吴克捷)站·城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设计与历史遗存展示(胡斌 吕元 张健)“以水育文”——基于地下水环境视角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探索(孟令君 赵怡婷) 【版块四 功能统筹与立体开发】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地下步行系统规划实施评估与关键性问题探讨(赵怡婷 吴克捷)多维统筹 立体营城——站城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立体发展思考(王志刚 张玥 赵怡婷)轨道车站一体化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探索(邓艳 吴克捷 孟令君)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概览(上)(胡斌 赵怡婷 吴克捷)大型交通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概览(下)(胡斌 赵怡婷 吴克捷) 【版块五 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存量资源利用思考(吴克捷 陈钦 高超)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日本地下空间利用与增效(赵怡婷 吴克捷)大城市非正规居住空间更新研究——纽约地下室包容性治理经验(陈宇琳 郝思嘉)看见“看不见”的城市——地下空间社会需求与存量提升调查研究(陈宇琳 洪千惠 崔灿灿)地下空间经济价值评估与更新潜力探究(乔玲玲 陈曦 赵怡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下空间更新利用经济可行性探讨(王江月 张丽娜 姚彤) 【版块六 工程技术与施工保障】功能复合型带状地下空间实施策略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设施服务环为例(魏萌 陈蓬勃 苏云龙 张政 姜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地下空间施工技术概览(廖华强 王春明 赵怡婷)补短板与增韧性——北京市综合管廊体系重构思考(杨京生 吕志成) 【版块七 体制机制与立法保障】破解北京地铁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问题(吴克捷)立体分层发展时代的国外地下空间权概览与启示(林泷嵚 赵怡婷)以地下空间立法为引领,助力北京城市立体可持续发展(赵怡婷 吴克捷 林泷嵚)
作者: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内容简介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帮助国内外人士了解北京、了解中轴线,携手保护传承好这一人类共同的遗产,《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系统梳理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形成“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要素”“世界遗产知识”等三方面共95个词语,并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文件、我国法律法规和法定规划、学术研究成果等撰写释义。出版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邀请资深译者翻译成英文。 序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1982年1月,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年3月编制完成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对保护中轴线提出明确要求。此后,中轴线一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中轴线是元明清三朝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核心,是北京老城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的统领,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恢宏、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2023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帮助国内外人士了解北京、了解中轴线,携手保护传承好这一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系统梳理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形成“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要素”“世界遗产知识”等三方面共95个词语,并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文件、我国法律法规和法定规划、学术研究成果等撰写释义。
作者:石晓冬 主编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著出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阅读量、转载量均属业内领先的微信公众号Cityif“北京·国际城市观察站”栏目建立4周年来累计发表110余篇国际比较主题的城市规划研究文章中精选约60篇,主要包括空间战略·都市圈研究、科创城市·品质空间、交通出行·未来城市、伦敦·巴黎·东京笔记四大部分内容,并附有国际大都市最新基础数据对比、国际大都市和谐宜居发展指标对比、国内三大城市群主要指标对比等资料分析,汇总整理了国际观察相关研究,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目 录【第一部分 空间战略·都市圈研究】都市圈发展规律与功能布局的世界经验与北京方向(李伟 伍毅敏) 基于多源开放数据的国际城市空间尺度比较—— 以北京、伦敦、东京、巴黎等城为例(甘霖)指标体系中的城市愿景:《纽约 2040》与《东京 2020》(伍毅敏)大伦敦规划漫谈(杨滔)大伦敦空间转型战略及对北京的启示(常青 李惠敏)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及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田莉)首都圈均衡发展与中心区再强化的东京经验(王吉力 杨明 张宇 伍毅敏 游鸿)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再到“再主中心”:大巴黎都市区的空间治理演变(张尔薇)巴黎 :思考城市形态的基因密码(常青)功能疏解背景下的韩国公共机构外迁方案及首尔的应对策略(高雅)新加坡城市规划浅析(林静)【第二部分 科创城市·品质空间】寻踪科学城之瑞典科学城建设的创新与智慧(杨春 李婷 彭斯)寻踪科学城之败走乌托邦还是重塑创新城——日本学者眼中的筑波科学城(杨春 李鹤)寻踪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一探究竟(朱东 李明扬 杨春)美国硅谷的创新平台建设经验(王亮)纽约硅巷发展历程及其对北京城市转型的启示(黄斌)伦敦科技创新发展纵横(杨滔)火车站 :地标的文化担当(刘欣)城市门户的“法式风情”——浅析里昂帕第枢纽区(徐碧颖)走进兰斯塔德,体验都市“绿心”(崔旭川)环球影城的成功经验(崔吉浩 吕海虹)韩国世宗市复合社区中心建设经验及启示(李秀伟)【第三部分 交通出行·未来城市】迈向绿色交通的慕尼黑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崔旭川)重塑地面公交线网 :世界城市的行动启示(魏贺)纽约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启示(黄斌 李伟)自行车高速路国内外案例研究(李世伟)国外停车换乘(P+R)知多少(张鑫 李琦 孙海瑞 王婷)日本停车治理——日本有位购车制度的立法背景和实施过程(沈悦 李伟 孙海瑞)国内外大城市功能区交通系统特征经验小结(王耀卿)未雨绸缪,无人驾驶时代街道设计畅想(杜娇虹)协同实施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人居大会”的历程与《新城市议程》指引的方向(伍毅敏)以“新”为鉴——新加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启示(王君 张晓昕)低碳生态建设的北欧样本——以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为例(陈猛)“韧性城市”的概念解析及典型案例分析(赵丹)美国联邦应急管理架构及 FEMA《2018—2022 战略规划》概述(何闽)为什么维也纳智慧城市全球排名第一?——《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框架(2019—2050 年)》(张晓东 叶雅飞)【第四部分 伦敦、巴黎、东京笔记】浅议新版伦敦规划草案的理念新趋势(王如昀)伦敦与北京圈层数据比较分析(王如昀)伦敦 :城市存量更新的代表(王如昀)伦敦在优化营商环境办理施工许可证指标方面的做法借鉴(王如昀)伦敦与北京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方面比较(王如昀)当你谈论巴黎的时候,你到底在说哪儿?(郭婧)巴黎的公共交通有多方便?(魏贺 郭婧)巴黎是古老的城市还是创新的先驱?——三次规划巨变,巴黎如何重塑(郭 婧)巴黎面向全球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郭婧)七大战略、30 项空间政策,打造一个安全、多彩、智慧的新东京——《东京 2040》系列解读之一 :规划的总体框架(段瑜卓 田晓濛 杨春)创建四季都有绿水青山的城市——《东京 2040》系列解读之二 :东京的绿化建设(董惠 田晓濛 杨春)创建对抗灾害风险与环境问题的城市——《东京 2040》系列解读之三 :东京的安全建设(韩雪原 路林 张尔薇)为交流、合作、挑战而生的都市圈——《东京 2040》系列解读之四 :东京都市圈(伍毅敏)面向未来、自由出行、促进交流的城市交通规划——《东京 2040》系列解读之五 :东京的城市交通规划(孔令铮 魏贺)
编著:[法] Serge Salat,[法]Gerald Ollivier组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简介:TOD 既不是建筑设计理念,也不是轨道单系统资金平衡手段,更不是地产项目的宣传口号。而是一项城市战略,是一套系统工程,是一种城市精明增长的模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建设与经营城市的初级阶段,进入到中高级发展阶段,需要在观念、理念方面进行实质上的更新,其中对人的关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也是当前城市工作的最终价值导向。基于对各国的实践观察,世界银行TOD实践社区提炼形成了节点-场所-市场潜在价值(3V)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探寻城市规律,系统性地提供了城市-区域-线路-站点等不同层面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如此将有助于促使首都规划进一步反思各类设施在空间上的协同布局,进而优化空间结构,达成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发挥其在都市圈、超大城市、城镇中心体系中的网络性、节点作用,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构性改革,最大程度释放经济系统内生动力。这些行动对于TOD城市战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推动政府愿景向市场和社会层面的有效传导,具有借鉴意义。我院作为“城市层面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团队主动开展了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方面的研究。由于国内城市与欧美国家城市发展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如何从国际实践中提炼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战略层次构成要点与政策实施要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不断发展中的交叉学科,TOD已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关注重点之一,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其中。希望本书可以给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和 TOD 规划建设等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使 TOD 城市战略从礼乐春秋到万家灯火,共同推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录:引言0.1 TOD效益 / 0010.2 TOD原则/ 0030.3 城市和车站层面的TOD实 / 0030.4 辨识在何处、何时以及如何创造经济价值的类型划分方法 / 0040.5 本书的结构 / 008参考文献 / 009 第1章 大都市、网络和地区层面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战略1.1 城市增长不协调背景下全球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0111.2 TOD的影响/ 0121.3 大都市/城市层面的TOD战略 / 0161.4 网络层面的TOD / 0201.5 地区层面的TOD / 025参考文献 / 031 第2章 基于3V框架提高价值的驱动力、政策和战略2.1 节点、场所和市场潜在价值的驱动力是什么 / 0362.2 车站地区的类型 / 050 2.3 不同类型车站的政策:填充式、集约式和转型式 / 0512.4 提高价值的关键策略 / 053参考文献 / 062 第3章价值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对价值捕获的贡献3.1 价值之间不平衡的动态作用力 / 0663.2 TOD中的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反馈循环 / 0683.3 TOD的不动产收益 / 073参考文献 / 075 第4章高品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创造更高的场所价值4.1 积极和消极的空间 / 0774.2 创造高场所价值的八种城市品质 / 0794.3 城市设计实例:创造更高的场所价值 / 092参考文献 / 105 第5章基于更高场所价值和可达性实现市场潜在价值的提升:纽约哈德逊广场5.1 纽约市对更多办公空间的需求 / 1075.2 新开发对高可达性场所的选址需求 / 1125.3 哈德逊广场项目 / 114参考文献 / 130 第6章创造高节点和高场所价值:伦敦国王十字车站6.1 增加节点价值 / 1346.2 增加场所价值 / 1356.3 增加市场潜在价值 / 145参考文献 / 148 第7章增加公共交通线路的连接性和经济价值:伦敦的“穿心快线”7.1 伦敦繁荣的人口和经济 / 1497.2 “穿心快线”对伦敦竞争力和增长的重要性 / 1517.3 “穿心快线”的成本效益比和经济效益 / 176参考文献 / 178 第8章整合空间经济与“TOD”:提升中国郑州经济效率和社会包容度8.1 郑州的重要性/ 1818.2 郑州大都市层面的TOD / 1818.3 3号线沿线的节点价值 / 191 8.4 3号线沿线的场所和市场潜力价值/ 2008.5 建议 / 2098.6 结语 / 211参考文献 / 213
摘要:跑步活动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密,因此对跑步空间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急需以实际跑步活动轨迹的绩效评估与诊断作为提升跑步空间品质的手段。文章在分析个体的跑步活动发生逻辑及群体跑步特征形成逻辑的基础上,构建跑步活动运行逻辑与分析框架,在绩效评估层面,提出基于绝对跑步匮乏人口和相对跑步匮乏人口的绩效评估指标;在诊断层面,提出包括路径结构指标、利用效率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等 3 个大类的诊断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六环内地区的跑步空间绩效进行评估与诊断,将研究区内的街道 / 乡镇分为“天赋异禀”型、“无米下锅”型、“低效利用”型等 3 种类型,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研究展望。作者:崔喆、何莲娜、吴兰若、张晓东发表于《规划师》2023年第5期
摘要:从跨界通勤视角审视北京与环京地区关系的新变化,基于行政边界和5km 网格两种空间单元,通过通勤率、通勤规模等指标测算,识别进入北京通勤圈的主要环京区县。结合职住空间分布、人口属性等分析通勤圈发展特征,发现跨界通勤向着网络化格局发展,当前已形成5条主要通勤廊道、3类通勤目的地、4种不同驱动力的典型跨界通勤模式。未来应正视环京地区跨界通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北京通勤圈内城镇组团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圈层补充、廊道串联、簇轴发展”的空间结构。作者:伍毅敏、李伟、杜立群、阚长城、冯永恒发表于《规划师》2023年第6期
摘要:参考既有研究,以5km、15km、30km半径为界,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开展同尺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都市区人口分布形态较为多样化,而中心地区普遍经历了人口先扩散再回流的历程;就业主要建立在共有的强单中心模式基础上,新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中心-外围关系有显著影响,当前演化趋势是外围地区次中心提升与中心地区内部分化并行;职住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各自平衡”模式和其他大都市区的“圈层梯度平衡”模式。北京及其他发展中的国内大都市区应基于相同空间尺度和相近发展阶段,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为未来的长远发展留有调整余地。作者:伍毅敏、石晓冬、杨明、王吉力、加雨灵发表于《世界地理研究》2023年第5期
编著:[加]雷恩·托马斯(Ren Thomas )[意]卢卡·贝托里尼(Luca Bertolini)组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简介:本书以学习TOD 经验为目标,基于TOD实施的现状和障碍,分析了规划人员在实践中的互动情况,总结了当前TOD政策学习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书围绕11个案例,提出了TOD 实施的关键成功要素(16个CSF),并将其用于荷兰两个城市研究的应用转化,阐述了差异背景下政策移植的关键所在。此后,本书通过总结TOD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公平性TOD(eTOD)的发展策略。本书为 TOD经验的本土化提供了启示。目录:序译者序中文版序言第1章 TOD理念概要1.1 什么是TOD ?城市为什么采用TOD ?/ 0021.2 为了实施TOD,城市和地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0071.3 TOD 实施所面临的阻碍 / 0091.3.1 区划和其他管理问题 / 0101.3.2 政策一致性与规划协调性 / 0111.3.3 成本 / 0121.3.4 公众的反对 / 0131.3.5 可支付住房的流失 / 0141.4 结论 / 0161.5 本书的结构 / 017参考文献 / 019第2章 政策学习:规划者如何互相学习2.1 从案例研究中学习 / 0252.1.1 个案对比和政策学习 / 0272.1.2 案例研究比较和案例交叉分析技术 / 0282.2 学习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 0312.2.1 TOD 理念的政策移植 / 0342.2.2 对政策移植的担忧 / 0352.3 从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 0372.3.1 选择案例促进学习 / 0372.3.2 去背景化和再背景化 / 0382.4 我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学到什么? / 040参考文献 / 041第3章 案例研究3.1 案例选择 / 0473.2 城市/地区概况 / 0493.3 元分析:去背景化 / 05 43.4 政策学习:再背景化 / 0613.4.1 识别短板 / 0623.4.2 克服短板 / 0663.5 政策理念/教训被移植了吗? / 0683.6 对本方法的思考 / 0723.7 结论 / 074参考文献 / 075第4章 持续性挑战和潜在解决办法:公平的TOD4.1 公平性挑战 / 0814.1.1 站点和廊道上的可支付住房减少 / 0814.1.2 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 / 0844.1.3 公平性问题需要公平的解决办法 / 0854.2 促进 加公平的TOD 发展理念的工具和策略 / 0864.2.1 评估交通投资的影响 / 0864.2.2 公共交通设施邻近地区房地产购买或持有情况 / 0874.2.3 应对可支付住房减少和地区经济下降的贷款与建设项目 / 0894.2.4 促进公平开发的规划法规 / 0914.2.5 应对公众反对意见:建立合作实践 / 0934.2.6 获得上级政府支持 / 0974.3 结论 / 099参考文献 / 099第5章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