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三地调研指导,主持召开三次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关定向。中央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有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相关重大问题开展咨询研究,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地各自发展的定位: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2024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年来,三地以《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京津冀经济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和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 不断优化,“轨道上的京津冀”由蓝图逐步变成现实,三地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不断走向深入。十载转瞬,未来可期。本刊编辑部
青山绿水与市井烟火、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积极回应首都市民对健康生活与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追求,《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应运而生。绿道作为重要生态脉络之一,作为重要的绿色公共产品,成为花园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绿道通过连绵的串连与融合,构建出更丰富的生活场景,为市民带来更美好的体验。“道”法自然,“道”亦有道。以首都花园城市建设为背景,秉持“多道融合”理念,北京绿道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衔接花园城市、韧性城市、人民城市的建设,首次在国土空间的体系之下,探索绿道系统功能集成和资源整合的技术方法,形成引领新时期北京绿道系统高质量建设的创新思路,为北京绿道系统高质量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撑。北京自2008年启动首条公园绿道建设,迄今已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居于公园一隅,到融入城市开放空间,再到全面融入首都花园城市建设体系。以绿道规划为引领,北京将加快形成目标定位统一、空间布局协调、技术标准一致的绿道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体系,实现规划引领、整体统筹、分项落实和系统实施。面向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未来,以绿道规划为抓手,北京将持续推动绿道系统的高品质建设,搭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纽带,成为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风景线。本话题通过对北京绿道规划的解读,展示绿道建设方面的最新实践,总结北京经验并提供借鉴。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春等对本话题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未来城市设计的伦理与美学】本期话题是针对当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关于“什么是一个好的(或美的)城市设计”的深层次讨论,是对城市设计价值基础的深刻研究,是从更广大视域对未来城市设计的伦理之维与审美之维的探讨。本组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张景秋副院长的《伦理与美学视角下的未来城市变革与发展》为开篇,由两大版块组成:未来城市设计美学版块,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刘士林院长《中国式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与城市设计美学的理论自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刘悦笛研究员《“北京·记忆”公其艺术:全息都市与地铁的互动艺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程相占教授等《营境以致善境:生态美学与善境伦理双重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三篇文章;未来城市设计伦理版块,包括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建华教授《现代城市如何更好地承载伦理》、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秦红岭院长《当代城市设计的伦理之维——基于学术史的考察》、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易学尧副教授等《未来城市设计的伦理图式》、北京工商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李妍博士《城市色彩规划的伦理原则》四篇文章。正如本组文章的题目所阐释,上述跨学科的研究围绕未来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中伦理与美学的关系,以及传统美学思想与城市设计的结合,旨在研讨未来城市设计的伦理与美学,支撑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支撑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支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感谢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秦红岭院长对本话题组稿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响应】在城市领域,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畅想。纵观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每一轮技术革新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引发城市规模等级、组织模式、形态布局及空间功能的变化。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之中,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各类新技术正在让城市变得更加数字化、智慧化、人本化。在此背景下,技术要素驱动下的规划响应及变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及时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变化、多角度总结新兴技术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趋势、解析未来城市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开放性讨论基于变化可能性的规划应对策略,本刊以“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响应”为话题,分享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新范式、新框架,剖析未来城市演变的机理路径和时空矩阵,并探讨城市内居住、消费、就业、交通、物流空间的变化及相应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应能力。国内外关于未来城市的研究发散到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本话题以城市规划为视角,聚焦技术引发的城市空间变革。规划的未来与城市的未来密切相关,期待通过本期话题与读者共同探讨数智化时代城市空间的新变化、技术影响城市空间的新机制及未来规划服务的新模式。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猛和郭冬雪对本话题策划和组稿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人居型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人居型遗产是指有人类居住并存在一定活力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文化遗产具有活态属性;1999年《巴拉宪章》强调“应尊重、保存、而不是抹煞人类和遗产地之间的重要关联”;200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进一步提出“社区”在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人居型遗产的关注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概念逐渐被公众认可,进入法定保护名单的文化遗产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在过去30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各类遗产地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一些房地产和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地区,重“遗产本体”而轻“居民记忆”和地方生活等“活态遗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本话题聚焦国内外人居型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沿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居型遗产,从政策制度、保护技术、社区参与、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总结,从而拓展学术界和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力图为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人居型遗产的概念演进与社区路径》一文,重点梳理了20世纪以来国际文件中关于人居型遗产、活态遗产、遗产社区等核心概念的演进,强调社区在人居型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社区在遗产意识培育、价值认定和保护对象选择,以及保护的空间行动与政策设计、阐释、推广与遗产价值化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居者维其屋:居住者与历史建筑保存状况的关联性调查》和《人居遗产社区的可持续更新——基于口述史方法的探讨》两篇文章,分别从居住者与历史建筑关系(人与空间)及口述史方法两个角度,探索人居型遗产与传统物质性遗产保护传承不同的调查方法。其他的文章为代表案例研究,覆盖城市、村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或风貌区的保护案例。这些较为经典的案例,既聚焦新方法和新技术,也从批判性遗产的角度进行反思,特别关注少数民族村寨的独特文化价值。特别感谢同济大学杨辰在本话题策划、组稿、审稿中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首都生态文明实践:超大城市绿带规划与治理】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秉承尊礼仪秩序为国脉、融山水环境于一体的传统营城思想,北京构建了“都-城-郊-野”的空间体系,塑造了带山襟海、城水相依的空间格局。两千多年来,北京城市建设始终与山水环境融于一体,以绿为底,牵系北京城与北京湾的生态与发展脉络。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是首都的发展屏障,既维系着自然生态永续,也巩固了首都城市空间秩序,是融合古代营城思想与现代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1958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防止城市蔓延成片,首次提出建设“绿化隔离带”;1993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简称“二绿地区”),并于2003年正式形成第一版二绿地区规划,确立了城市九楔空间格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成、建好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目标,全面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正式获得批复,二绿地区发展进入新阶段,正紧密衔接规划实施,将规划蓝图转化为实施路线图。二绿地区自确立至今,始终是北京湾从山到海的关键转承之处,是彰显大国首都历史底蕴、保障首都自然生态永续的重要生态屏障,承载着延续首都历史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二绿地区规划是我国首个超大尺度非建设空间减量实施型规划,旨在坚持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筑牢城市安全韧性屏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系统规划建设一个万物共生、安全共筑、城乡共融、城绿共美的城市生态绿环。二绿地区规划把握跨区域生态空间多元、动态、柔性、共治的特征,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问题,用柔性治理工具与共识行动统筹多元利益,贯通从战略目标到行动方案的全流程治理。同时,二绿地区规划强调编制过程中多部门、多主体的协调沟通和共识建立,形成常态化协调机制,在后续跨区域生态空间治理过程持续发展作用,为推动超大城市城市绿带建设提供借鉴。本期话题“首都生态文明实践:超大城市绿带规划与治理”刊发一组文章,从学术理论、规划实践、实施管理等多个维度,从生态规划、城乡融合、土地政策、景观营造等多个视角,系统解读北京在二绿地区规划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尔薇在本话题的策划、组稿和审稿中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京津冀共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同时要求尽快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2021年8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相关任务。随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近期规划也相继提出“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已成为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影响深远。同时,首都都市圈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重要且特殊,承担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方航运核心等诸多国家级职能,集聚了各类高端要素,承载着重要国家使命,对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着核心城市“大城市病”严重、区域内部发展落差大、空间发展失序等较为严峻的区域治理难题,亟需梳理发展脉络、加强形势分析,对首都都市圈空间一体化发展进行统筹谋划。 本话题围绕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点工作,从总体建设思路、产业创新、职住通勤、协同机制、国内外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聚焦京津轴线、通州与北三县等重点地区,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廊坊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研究单位开展了论文写作,系统梳理了首都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典型特征、主要问题、内在成因和深层机制,提出了下一步的空间发展策略和具体措施,为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践参考。 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朝东在本选题的策划、组稿和审稿中的贡献! 本刊编辑部
【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当下的北京已成为一个城野交错、体量庞大的复杂有机体。纵观北京城市设计积累的大量丰富实践,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北京,这座“美善之极、未可言宣”的“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这座古老而华美的城市,与其他城市一样,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风貌不清晰、设计语境不统一、编制效能参差不齐、编制方案实施落地不甚乐观等问题。作为千年古都、大国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要“塑造怎样的城市特色”以及“如何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作为回应,历时五年时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工作。《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北京市城市设计技术要求》作为标准文件,于2021年4月通过政府网站公开发布。作为全市首个城市设计统领性文件,核心内容纳入了各级、各类法定规划编制标准和各类更新技术指引,指导各层级法定规划以及各类更新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同时,导则明确了各类专项和专业导则编制的框架要求、要素框架和引导方法,先后指导了街道、滨水、第五立面和景观眺望系统、城市色彩等导则的制定。《〈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传承价值·构建体系·统筹实施》一文,系统介绍了导则的编制思路和技术方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城市更新工作推进背景,立足北京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北京城市特色风貌的核心内涵,建立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体系和传导体系,形成了“设计导则+编制技术标准”为核心的系列成果,为城市设计的编制、管理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皇城城廓是明清北京“四重城廓”之一,是北京老城整体格局保护的重要保护对象。《皇城城廓城市设计:从系统构建到实施引导》一文,聚焦皇城城廓城市设计,系统回溯从文化-空间-功能-探访等系统构建,到项目库-任务书-政策包等实施引导的工作逻辑,着重总结其工作层次、方法与效用。在此基础上,立足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三类四体系”,探讨北京老城以至一般历史地段概念类城市设计的编制范式。《东长安街纵深地区城市设计:面向多层级协同实施的城市设计编制探索 》一文,以东长安街纵深地区为例,从东城区属地的视角,结合该区域的突出特点,对面向多层级协同实施的城市设计方法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长安街纵深地区紧密包裹在长安街的南北两侧,是长安街体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三大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窗口形象的重要组成。《北京大红门地区博物馆群及配套服务区方案征集:南中轴地区博物馆群城市设计探索》一文,从该地区继承发扬北京中轴线壮美秩序、打造南部地区新增长极,以及建设世界级博物馆群及其配套区的时代使命入手,提出建设大国文化展示新中心、国际交往引领新舞台、南城高端发展新引擎、生态双碳治理新样板、人民城市实践新区域五大愿景目标,打造产业复合多元、交通以人为本、生态自然低碳、文化古今交融、展城无 界融合,以及实施弹性灵活的南中轴博物馆群,为后续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北京东坝北西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设计方案: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园城共融城市设计探索》一文,首先从区位价值、生态资源、历史底蕴等多维分析切入,明确东坝北西区作为外交战略空间、发展示范空间和开发机遇空间的角色定位,提出以高端发展、国际交往、文化自信与城轨融合为目标,构建生态带动蓝绿交融、功能推动三心交互、文化驱动古今交辉、慢行联动立体交织四大空间设计策略,塑造便捷宜人的公共空间与富有魅力的景观风貌,激活区域发展潜力,为园城共融城市空间的营造与设计提供有益探索。《北京延庆休闲度假商务区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园-产融合城市设计探索》一文,以延庆RBD综合规划为例,着眼延庆全域发展格局,进行面向赛后/会后可持续发展的城、园、产融合的城市设计探索,对规划范围内的产业体系、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和实施时序进行整体安排,构建了“战略-体系-方法-工具”的城市设计工作框架。从战略导向、规划体系、设计方法实施管控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工作思路和方法。《针灸式TOD带动老城更新的一体化规划方法探索》一文,首先从空间资源、空间管理、空间品质、空间功能等提炼既有站点更新改造的问题和痛点,以北京地铁崇文门站、菜市口站、北海北站更新改造的案例,进一步落实针灸式TOD在公共空间更新中的设计方法。从实际案例中提炼出站点改造的工作方法和规划策略,为今后历史街区内的轨道站点更新提供参考。《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是着眼于城市设计建章立制所开展的全域性、系统性的规划。导则中各项技术要求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实情况还有待于检验,通过实践反馈保持导则的持续动态完善。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郭婧对本话题的贡献!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