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经验分享会暨共筑京彩系列讲座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召开。本次活动由市规自委、市园林局、石景山区政府联合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我院协办、模式口相关属地单位承办。院党委书记刘虹在致辞中总结了我院在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以及从规划编制、品质提升、治理创新三维度陪伴模式口成长的技术担当;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在致辞中展望了首都花园城市规划愿景;院公共空间所所长吴克捷作《从蓝图到场景:花园城市设计与实践的范式探索》主旨报告。院总体所副所长、金顶街道总责师鞠鹏艳作为模式口代表参加了模式口“种子计划”启动仪式。大会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于化云主持。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此次分享会汇聚了业内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共同探讨全市花园街区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同步启动面向商户和居民的模式口“种子计划”,不仅为全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模式口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成效。我院公共空间所负责此次模式口花园街区景观提升及艺术计划相关工作,方案以“花漾·模式口”为主题,结合花园景观营造、花艺装置、公共艺术等形式,打造彰显历史人文与空间活力的亮点花景,点亮街区公共空间。同时,我院责师团队联合石景山分局、金顶街道打造“高质量党建促进‘模式’更新高质量发展”党建业务融合品牌,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从管控型规划向陪伴型、实施型规划转变,切实服务地区品质提升。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探索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新途径。
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经验分享会暨共筑京彩系列讲座在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召开。本次活动由市规自委、市园林局、石景山区政府联合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我院协办、模式口相关属地单位承办。院党委书记刘虹在致辞中总结了我院在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以及从规划编制、品质提升、治理创新三维度陪伴模式口成长的技术担当;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在致辞中展望了首都花园城市规划愿景;院公共空间所所长吴克捷作《从蓝图到场景:花园城市设计与实践的范式探索》主旨报告。院总体所副所长、金顶街道总责师鞠鹏艳作为模式口代表参加了模式口“种子计划”启动仪式。大会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于化云主持。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此次分享会汇聚了业内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共同探讨全市花园街区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并同步启动面向商户和居民的模式口“种子计划”,不仅为全市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同时也展现了模式口花园街区规划建设成效。我院公共空间所负责此次模式口花园街区景观提升及艺术计划相关工作,方案以“花漾·模式口”为主题,结合花园景观营造、花艺装置、公共艺术等形式,打造彰显历史人文与空间活力的亮点花景,点亮街区公共空间。同时,我院责师团队联合石景山分局、金顶街道打造“高质量党建促进‘模式’更新高质量发展”党建业务融合品牌,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注重从管控型规划向陪伴型、实施型规划转变,切实服务地区品质提升。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探索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新途径。
11月4日下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维同志带队,以“四不两直”方式对市规划院新建业务综合楼搬迁入驻相关工作开展调研。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晓冬、院党委书记刘虹、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有关部门参加了调研。调研期间,石晓冬介绍了综合楼绿色、健康、智慧、韧性、海绵示范等创新设计理念以及搬迁工作组织推进情况。张维一行实地调研了办公区、图书馆、职工食堂、多功能会议室等功能空间,亲切看望了在岗职工,考察了职工的办公环境和配套设施。张维对综合楼的建设成果及市规划院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表扬市规划院积极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平稳有序完成整体搬迁的担当作为。针对综合楼后续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总结落地经验。强调综合楼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手续依法合规、建设符合标准,是一座凝聚了全院心血与几代规划人智慧的精品建筑。要系统梳理“健康建筑”“绿色建筑”“韧性建筑”等创新理念实施经验,作为规划理念落地的生动样本。二是强化数据监测分析。持续对综合楼能耗、水耗、海绵系统运行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各项指标要求,助力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三是做好运行维护管理。需扎实推进综合楼后续运行维护工作,切实落实创新设计理念,实现高质量管理运营,确保建筑长期发挥效益。
关于2025年推荐报送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的公示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评选工作,现将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研究团队推荐报送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项目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员1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数智化关键技术及实践规划数智化与技术创新实践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110000400709406D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石晓冬、刘瑜、张晓东、何莲娜、程辉、李晓烨、梁弘、吴兰若、张帆、董晓非、孙道胜、王浩然、顾重泰、韩雪华、赵赫公示时间:2025年10月31日—2025年11月6日如有异议,请将意见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反馈至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研究团队联系人:吴兰若,联系电话010-60109444 特此公示。
关于2025年推荐报送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的公示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评选工作,现将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研究创新团队推荐报送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其他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员1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相关专项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110000400709406D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张晓昕、张朝晖、李翔、黄晓春、张嫱、穆修帆、孟德娟、王文成、王威、刘宗明、何毅文、王雪妍、梁颖、王善梅、王竹宁公示时间:2025年10月31日—2025年11月6日如有异议,请将意见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反馈至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研究创新团队联系人:李翔,联系电话010-60109081 特此公示。
引言:绿道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丰富城市场景,将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和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带入千家万户。高质量规划建设绿道系统,打造“京华绿道”品牌,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主动实践,也是加快健康北京、美丽北京目标实现的关键行动。为此,北京市组织编制了绿道系统专项规划,为构建多道融合、功能复合、平急两用的高品质绿道网络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系列从多个角度分享规划编制团队关于北京绿道建设的所思所感和创新实践,以期引发更加广泛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荷兰是享誉全球的自行车王国,人均自行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安全的自行车道”的国家。荷兰在路权划分、绿道连通、景观分配、公众参与、基础设施、自行车停车港、标识系统、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上很多成熟的经验。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有差异化的学习荷兰绿道成功之处,为北京绿道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作者简介:韩炳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设计师。陈博异星,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全文原载于cityif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UWb7N5S6khhp1cMW-wX0RQ
2025年6月25日为全国第35个土地日,这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及城乡协调发展。在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当下,传统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必须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而今,北京总规实施已进入重要节点: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供给侧持续推动改革,加强各类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提升监管效能,减少资源错配和低效闲置,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生态保护和产业协同,确保土地效益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的有机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刊在“土地日”推出“新总规下土地资源要素保障之北京实践”系列文章,旨在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提升全社会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我们知道,只有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才能激发全要素生产率,为实现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最终实现北京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双赢”。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舒宁对本话题组稿的贡献! 本刊编辑部
引言:2024年10月15日,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规弘都院)历史专班人员对张铁军副院长进行访谈。本文以此次访谈为基础,深入了解北规弘都院在河北雄安新区的工作历程,以及他对雄安新区整体规划特点、雄东片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与体会。采访嘉宾:张铁军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工作,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重点地区规划、“多规合一”、城市更新、规划实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次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深入参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等地区的规划工作。采访及撰稿:耿志鹏全文原载于cityif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DM-lFkQM3yacHV-LbBWHvA
当下,在北京减量提质发展背景之下,地上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安全、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统筹地下空间全面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成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成立“北京地下空间规划及地下空间立法工作专班”,即是在北京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本期开启“北京地下空间规划与立法策略”话题,发表《北京地下空间规划与立法的思路与策略》文章,旨在以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通过加强科学规划管理,为地下空间赋能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并同步开展立法调研,为北京地下空间综合性立法奠定基础。《北京地下空间立法目的探讨》认为,北京地下空间立法应借鉴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立法经验,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促进地下空间综合系统开发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北京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地质风险及地质建议》指出,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若干地质风险。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防范地质风险,确保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的地质安全。《北京老城地下空间规划思路与策略》一文,基于新版总规及核心区控规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要求,系统探讨了北京老城地下空间的现状和价值,明确地下空间规划方法及策略,为实现地上地下协同的立体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国内地下空间立法及对北京的启示》认为,北京应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在充分吸收国内其他城市经验的同时,结合北京首都功能定位和建设实际,构建一个前瞻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地下空间法治框架。《国外地下空间立法及对北京的启示》表明,各国的地下空间立法各具特色。北京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强化政府统筹规划职能,构建立体化权属登记制度,明确地下空间三维边界及用途限制等。《上海静安区张园项目规划建设实践:历史风貌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立法启示》,建议北京的地下空间立法应以公益优先为立法原则,建立互联互通的工作体系,优化跨部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规范,通过差异化规划土地政策与科技赋能激发市场活力。《台湾地区大众捷运系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法律经验》指出,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金方位、多维度的法律体系与制度设计,是破解轨道交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难题的关键。《芬兰赫尔辛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经验与借鉴》认为,赫尔辛基作为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通过系统化、前瞻性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效应对了土地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等挑战。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北京地下空间立法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刊编辑部